60后李树泉 看《三国演义》渗透到自己的生活

时间:2023-04-22 09:59:54 来源:电竞网

李树泉

我从小就喜欢读《三国演义》。

多小的时候?还不认字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夸张,您仔细听就不觉得夸张了。最初是听妈妈讲《三国演义》,听哥哥读《三国演义》。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前听哥哥读《三国演义》的画面牢牢地刻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场景一直能复刻下去多有意思呀。

当年家里的这部《三国演义》是爸爸买的,竖排,正体字。六七岁的时候,我还不认字,就连猜带蒙地读。后来学会了查字典,我就边查字典边读。碰到有意思的段落,就讲给弟弟和伙伴们听。

这部《三国演义》,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家里还有,之后就不见踪影了,不知道被谁拿走了。在这里,我要问候它一下,希望它离开我家之后日子过得也不错。

初中的时候,我自己买了一部《三国演义》,横排,简体字。我哥批评我说,家里都有一部了为什么还要买一部?他的意思我明白,应该把钱用在刀刃儿上,重复买太浪费了。可是我迷恋《三国演义》呀,看到新版的书,心里高兴得几近癫狂,就不管不顾,用自己积攒好几年的零花钱买了一部。一点不后悔。当即看了一遍。

旧版有绣像,新版没有,对我倒没什么影响。

在以后的生活里,我隔几年都会看一遍《三国演义》。开始是迷恋里面的武将排名,到底是赵云厉害,还是关羽厉害,吕布真的是天下无敌吗?后来是迷恋诸葛亮的智谋,太厉害了,能掐会算,和神仙差不多。再后来,迷恋里面的诗,还用笔抄下来几首,其中有的诗写的完全是大路货,有的则是精品之中的精品,比如杜甫写诸葛亮的诗。那也许是我最早接触的杜甫的诗。

我读书的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读完《三国演义》不过瘾,就开始看《三国志》。这时我读大学了,攒钱买了中华书局版的《三国志》。我的一大乐趣,就是把历史人物和小说人物进行比较。比如比较《三国演义》里的魏延和《三国志》里的魏延,写的太不一样了,而且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比《三国志》大,魏延的所谓叛将形象就几乎家喻户晓了。其实《三国志》里的魏延并不这样,他是先主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当初刘备取了西川,下面管着两个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一个是东方门户荆州,另一个是北方门户汉中。刘备把荆州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兄弟”一般的部将关羽守卫,而汉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此地的最佳守卫者非张飞不可,连诸葛亮都这么认为,但是刘备却把汉中交给了当时还不是高级将领的魏延。魏延由此名声大噪。

可惜的是,刘备死后,魏延就走下坡路了,因为诸葛亮不信任他,而且《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原因忒奇怪,仅仅是因为他发现魏延后脑勺长了一块反骨。现在的人都知道这是迷信啊。到底为什么不信任,这是学术问题,咱们就别讨论了。至于之后魏延被杨仪陷害,更是历史冤案,咱们也不讨论了。反正我知道了,小说和历史并不相同。与这个类似的还有戏曲。关于三国的戏曲也特别多,里面的历史事实比小说还不靠谱。您只要别把小说和戏曲当历史,看着玩儿,也没啥的。

关于三国的衍生书和研究书特别多,比如马伯庸的小说《三国机密》,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汉献帝和伏皇后,而且人家不是瞎编,全有来历。至于众多大名鼎鼎的研究者,还是要数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易中天教授最厉害。我这人忒挑剔,边听易教授讲三国,边查《三国志》,看他哪里讲错了。我在其他教授讲历史的视频里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在易教授这里,还真的一个错儿都没发现。易教授太严谨,研究功底没的说。

凡是和三国挂钩的书我都看,还因此迷上了与此关联的电子游戏。其中最著名的《三国志》,每个版本我都玩过,还特意买了参考书,宋杰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上中下三大册,中华书局出的。边玩边读,更是过瘾。我还以张角的角色通过一次关,并写了一首诗《天公将军征战记》作为纪念。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头引用的这首《临江仙》,是明朝人杨慎写的,他参与编写的《武宗实录》,读过的人就没几个了。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