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三国演义》的全名吗?相比《三国志》它有两大改动

时间:2023-03-02 21:40:15 来源:电竞网

小时候看三国故事来自于《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国演义》的全名。在2009年,我偶然在旧书摊上买到了一套1953年发行的完整版《三国志》,细细品读过,所以今天方敢斗胆讲述下《三国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故事与人物基本都来自《三国志》,从书名来看不同点就在于“通俗”、“演义”两个词:

何谓“通俗”,浅显易懂,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何谓“演义”,《辞海》解释为:“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

而《三国志》是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其分为《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以人物传记形式来讲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史学家,曾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后被举荐,开始在晋国为官。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三国志》是尊魏为正统的,也就解释了为何《魏书》所占篇幅如此之多。

陈寿,图片来自网络

陈寿的父亲曾为马谡的参军,马谡失街亭后,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处罚并革除了官职,所以有人认为陈寿对诸葛亮有刻意贬低。

但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三国志》点评原文为: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一句指出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不足,总体也并不算有失偏颇。还有,整部《三国志》只有曹操、曹丕、曹睿、刘备、刘禅、诸葛亮、孙权、陆逊八人单独列传,可见陈寿在着墨上并未刻意减少。

再看罗贯中,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他是施耐庵的学生”。起初我也有所怀疑,但看过《水浒传》后五十回,我还是相信的。《水浒传》前七十回重在写人,细腻、层层铺垫、曲折隐喻;而后五十回重在写事,直接、时间线条、直接了然。前后笔风大相径庭,后五十回与《三国演义》的笔风倒是很相似。

罗贯中,图片来自网络

罗贯中是写小说的高产作家,除《三国演义》,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所以也就不难想象在《三国演义》中会有引用多个朝代的典故。但小说家毕竟不是史学家、史官,《三国演义》最大的改变在“尊刘贬曹”。其实这个变化是到了宋朝才出现的,因为宋朝之前是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民间对豪强割据十分反感,而曹操恰恰是豪强之一,四处征战。《三国演义》“尊刘贬曹”也是罗贯中迎合民间读者喜爱好的必然手段。

今天所写并非贬低《三国演义》,其文学价值亦是千古流传。而对于《三国演义》不要用历史研究的视角去解读,一是不要贻笑大方,二是不要误导众人。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