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不负此生,陈寿是如何在被排挤的情况下写出三国志?

时间:2024-10-12 20:32:22 来源:电竞网

公元 233 年,陈寿出生在四川南充。他的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农民,每日扛着锄头早出晚归。那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对百姓来说,仿佛天塌了一般。陈寿对那时的印象还不深,只在茶余饭后听人们谈论着蜀汉国库的亏空和物价的上涨。父亲总是摸着他的头说:“你呀,好好学习,以后肯定会有出息。”陈寿自幼刻苦好学,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后来,陈寿遇到了蜀地大儒乔州。乔州才学出众,职位颇高,他公开反对姜维的北伐战略,还写下了《仇国论》。他劝告刘禅要节俭,却意外地官升一级,成了光禄大夫。陈寿听闻蜀地出了一位大儒,便与众人一起去听课。由于家离得近,他每次都能站到第一排。乔州看出了陈寿对知识的渴望,对他说:“青壁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以身善志。”在乔州的教导下,陈寿的知识水平稳步增长,在史料学科方面出类旁通。

陈寿有一个舍友叫李密,是闻名百里的大孝子。他经常在下课打饭的途中发呆,只因思念祖母。李密的家庭条件比陈寿更凄苦,但品性却高出许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乔州最得意的学生,经常一起探讨学问。

长大后,陈寿到了蜀国上班。他本想为国家效力,却不幸遇到了一个不好的顶头上司。皇后和大太监靠溜须拍马成为刘禅最器重的人,他们拉帮结派。连军姿都敢克扣,把姜维气个半死。刘禅却懂得平衡各方势力,让皇后去给姜维赔礼道歉,大太监也向姜维求情。而那些识时务的人纷纷去拍马屁、送礼,陈寿却不愿同流合污。结果,他因没送过礼而被皇后打压,只能拿着保底工资,干着打杂的工作。但也正因如此,他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继续钻研史料。

在工作中,陈寿与诸葛瞻一起办公,两人同病相怜。不久后,陈寿的父亲去世,他操办丧事时,因哭的太伤心累倒了。在养病期间,婢女给他喂药的一幕被客人看到,谣言四起,陈寿的名声一落千丈。

公元 263 年,蜀汉灭亡。钟会和姜维在剑阁僵持不下,邓艾偷渡阴平,直取蜀汉。陈寿的老师乔州力劝刘禅开门投降。司马昭为了稳定大局,邀请蜀地人才出来做官。但陈寿因婢女喂药之事未被选中,而他的朋友李密却门庭若市。晋朝建立后,以孝道治天下,李密因赡养祖母被晋武帝征召为官,陈寿却只能仰天长叹。

幸运的是,陈寿遇到了贵人张华。张华是司空,他觉得陈寿满腹才华不应被埋没。于是陈寿被破格录用为著作郎、初部平阳令。陈寿为了证明自己,撰写了《蜀相诸葛亮集》,受到朝廷嘉奖,升任中书郎。此时,他萌生了编写魏蜀吴三国历史的想法,即《三国志》。

然而,有人喜欢就有人讨厌。荀诩作为晋朝开国功臣,与张华不对付,也看陈寿不顺眼。在他的安排下,陈寿被调到山东当太守。陈寿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留在京城继续编写《三国志》。魏蜀吴三国的世家都迁到了京城,丰富的史料为他提供了便利。

经过三年的努力,《三国志》初稿完成。书稿在京城流传,张华激动地称赞陈寿。夏侯惇,夏侯渊的曾孙子,看到陈寿写的魏书后,烧掉了自己写的史书,认为陈寿写得更好。杜预在离开京城前也向皇帝举荐了陈寿,他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

正当一切向好发展时,陈寿的母亲去世了。母亲临终前希望葬在洛阳,陈寿为她大办葬礼。但这却引起了家乡人的非议,他们说陈寿官大了架子大,母亲去世都不回家下葬。陈寿只能呆呆地望着清冷的院门,想起乔州的叮嘱。他知道,自己所遭受的坎坷和磨难在历史面前微不足道。

于是,陈寿回到房间,点亮青灯,继续编修史书。他要用十年的时间续写汉末晋初的百年纷争,让三国豪杰们的激昂和遗憾在他的笔下流淌。他坚信,自己配写《三国志》。

最终,陈寿完成了《三国志》。尚书郎范頵奏请皇帝收录此书,得到了皇帝的允许。陈寿把原本的《三国志》交给他们,心中满是平静和满足。他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在这部史书里了。

陈寿穷极一生,孜孜不倦地搜集资料、考证史实,力求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他深知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过去,启迪未来。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著作。

陈寿的一生,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对历史的追求。他在夹缝中生存,却用手中的笔书写了三国的辉煌与沧桑。他的《三国志》,不仅记录了英雄们的事迹。更记载了百姓的疾苦,让后人铭记战争之痛,珍惜和平之贵。

在历史的长河中,陈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着光芒。他的故事,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为传承历史文化而努力奋斗。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