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7日,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敌工业站侦察员李凤岐接到上级命令,只身前往淮城调查敌情。
当天,调查任务顺利进行,查明敌情后,李凤岐从敌窝中撤出,独自一人回到了南马厂村。
一路上,李凤岐暗自庆幸,在调查任务中没有遇到任何意外或困难,就在这时,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一、 虎穴英雄李凤岐李凤岐,出生于1905年,又名李高尚,老家是河南的。20世纪30年代,他的父亲和家人逃到山西,定居在阳城县大宁村。
1938年,中共派人到大宁村进行地下活动,从贫苦农民中招募党员。在此基础上,阳城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大宁党支部成立。
同年,李凤岐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39年,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大宁党支部派出包括李凤岐在内的三名党员,带领全村19名青年参加晋豫边区特务二连,负责边区领导机关的警卫工作。
日军攻入阳城后,面对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野蛮行为,大宁党支部鼓动群众,公开举起抗日大旗。为了打败令人发指的日本土匪。
一方面,大宁党支部以民兵为骨干,在村里实施了全民性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开始着手发展内线。
当时,驻扎在阳城的日军招募并成立了警备队,并从每个村庄指定两人。大宁党支部向上级提议,让李凤岐回村里工作,伺机潜入敌军内部,此时,作为排长李凤岐觉得这项工作义不容辞。
由于他高大威武的身材,和卓越的口才,他通过征兵成功,渗透到了敌人的内部。他很快被提升为小班长,后来又被提升为一中队队长。
在敌人中稳定下来的李凤岐他开始执行他的特殊任务,他成立党组,在伪军中秘密开展反战工作。
通过灌输“汉奸可耻”、“中国人应该爱国”、“与日本鬼子共事没有好下场”的思想,摧毁了伪军的意志。唤醒了伪军士兵的民族情绪,使他们在配合日军行动时松懈下来。
日军抢夺百姓财产时,李凤岐率领的部队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拖拉拉,有时还故意让手枪走货,给百姓偷偷报信。
李凤岐第一次在淮安县敌工点担任侦查员时,遇到许多跨不过的挫折,工作也很难开展。此外,他对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敌伪势力都不了解,所以,急需内线帮助。
此外,那个时代的反动氛围异常猖獗。他们不仅频繁逮捕暗杀我们党的重要领导人,还常常展开农村清剿行动,殃及无辜百姓。
共产党在该地区实施相关计划时,为了迅速了解敌人的具体状况,如人数、武装装备和弹药储备等,需要在敌人驻扎地发展内部情报网络。
李凤岐的努力很快有了回报,他策反了一些联络人员,培养了一批内线,并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勇气,避免了敌伪的一再挑战和质疑。
他成功地救了一些被日军蹂躏的我党同志,解救了当地的人民。
甚至与当时占领了重要据点的伪中队长合谋,后来又先后摧毁了敌人的四个重要据点,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期间,他与地宫站的地下人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多次伪装成保姆、厨师等潜入敌人内部,获取重要情报。
更厉害的是,他从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比如垃圾桶的废纸里发现敌方机密信息,也善于聆听地方的谈话,从看似无足轻重的话里发现端倪。
他给我党提供了非常多的有利的情报,多次挽救了我们党的同志的生命。
李凤岐还积极带领敌工部的工作人员进行政治上的宣传,一次又一次地吸引伪军的亲友前来劝说加入。
正是因为李凤岐的不懈坚持,才有更多的人受到鼓舞,转而为我党服务。
在龙潭虎穴中,他智勇双全地与敌人作斗争。以各种方式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挽救了被捕的共产党,打乱了日军的破坏计划,为我当培养了许多联络员,推动了人民解放事业。
二、 执行任务险遭处决1947年,中共淮安县委表示,为了更好地掌握敌情,将在淮安县成立敌工部,并在各区设立敌工作站。
后来,他经常在敌人面前进行我们的革命工作,为我们党做出了许多贡献,拯救了许多处于危难中的同胞,在他在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由于李凤岐总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执行任务,虽然每次任务都很成功,但仍具有危险性。
同年,李凤岐受命从事抗敌工作,任淮安县敌工站侦查员,只身前往淮城调查敌人。
在南马场村执行侦察任务时,最初的任务执行得很成功,他在发现敌情后安全返回。
在返回村庄的路上,他暗自庆幸成功完成了侦察任务,没有遇到任何困难或意外,突然,迎面走来了十多名还乡团团丁,他转身就逃,但还是被团丁抓住。
被捕后,李凤岐被敌人捆在村里的一间小房子里,还有一名还乡团团长在屋外带枪看管,此时他陷入了生死攸关的危险之中。
李凤岐在落入敌人手中后,就已经做好了随时接受敌人严惩的准备,甚至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不过,好在敌人吃喝玩乐,无暇顾及李凤岐,所以当时的安保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严格。但李凤岐手脚都被捆上了绳子,想要逃脱,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李凤岐被囚禁的地方恰好是他的朋友吴必荣的家。
院子里,忙着端菜的吴必荣回到厨房,让妻子再端一碗饭。然后,他端着碗,走向小丁头屋内。他走到一群还乡团团丁面前问:“如果想要处决这个人,为什么在上路前给他一顿断头饭呢?”
而吴必荣则是借着送饭的由头来到了小黑屋,他低声对李凤岐说要仔细吃,并向他按示碗底有东西。
李凤岐已经心灰意冷,根本没想到自己还有生还的可能。麻木地端过饭碗,突然,他手指似乎触电般碰到了一个硬物,这让他来了精神,这硬物感觉就像一把小刀铲。
他小心地把小刀铲揣进袖子里,然后试着平静地吃东西。
敌人还在吃吃喝喝,这是一个逃跑的好机会。天黑后,趁四下无人,他用小刀铲子割断了绳子,在敌人不注意时逃跑了。
在发现李凤岐逃走后,一帮还乡团分子的人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都拿起枪追了出去。黑夜里,村子一片漆黑,不清楚李凤岐去了哪里,没有目标,每个人都不得不分头去找他。
然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在茫茫村庄里藏着一个人的时候,怎么会这么容易找到呢?人群像无头苍蝇一般在村子周围搜寻了好几次,但最终都找不到人。
直到深夜,他们才不得不放弃,沮丧地离开了村庄。
解放后,李凤岐回忆起那天晚上绝处逢生的经历,感慨道:“当晚,在我逃走之后,我实际上并没有跑得很远。因为敌人追得很快,我只好跑到村子南边混乱的坟堆后,躺在坟堆里,不敢动。
“那帮人几次穿过混乱的墓堆,但都没有人愿意在里面搜寻,这最终让我得以逃离那里。”
李凤岐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凭借出色的表现,为我党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得到大众赞扬,然而,他却从不看中名利。
三、不贪慕功名、淡泊名利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凤岐所在部队编为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第313旅,先后在晋南、运城等战役中作出贡献。
后来,他被上级派往平陆县担任武装部部长,由于文化水平低下,他主动辞职,回到阳城五区工作。
不久后,李凤岐彻底放弃了工作,自愿回到村里,开始了本来的农民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去世,他的后半生一直默默无闻。
李凤岐作为一名侦查战士,对我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人不理解他在革命胜利后的行为,认为这样的结果溟灭了他作为英雄的风气。
回到村里后,李凤岐本人对当时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保持沉默,更不会说为什么他必须回到村里务农了。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相信他的行为丝毫无损于他的英雄本性。
他不贪名利,不以功为荣,不以英雄自居,甘于弃官为民,恰恰证明了他的崇高品格和气节。
这是他在客观评价自己后做出的明智选择,也是他深思熟虑后对个人生活的理性抉择。他生于农村,长在农村,跟随共产党与敌军决一死战,难道不是为了在自己的土地上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吗?
因此,没有必要过度解读他的选择,他能够不顾生死,在敌人的营地潜伏了四年,既忠于党,又淡名利。
胜利后,他愿意过普通的生活,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英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