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揭秘,这本豆瓣9.6分的书让三国群英活了起来

时间:2023-05-28 13:08:06 来源:电竞网

本文作者:李啸天

不雨亦潇潇,他写作的《浪花淘不尽英雄 : 三国人物揭秘》正式出版了,一上架就冲到了豆瓣9.6分,非常厉害了。祝贺!

作为多年老友,必须支持!

好书,更应当支持!!

与不雨亦潇潇老师的认识,来源于我们这个公号,因为都喜欢写作,我们网络相遇了,本号也发表过一系列他的作品,并赢得过青云奖、百+奖等多次奖项,写作实力尽得施展。

现如今,《浪花淘不尽英雄 : 三国人物揭秘》获得出版并拥有超高口碑,真替他高兴。

蒙不雨亦潇潇老师不弃,赠书一册,赶紧读完,果真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值得推荐!

简单说,《浪花淘不尽英雄 : 三国人物揭秘》一书的好处,主要有三点。

第一,综合性强,让三国人物更加立体,真实可信。

近些年,书市上出版过不少三国类的图书,要么人云亦云,毫无新见;要么为赋新诗强说愁,为了博眼球什么都敢说,却说不到点子;再要不,就是为了翻案而翻案。美其名曰让三国人物还原历史真相,但翻案的理由,不是靠考古证据、古典文献、学术理论,而是硬拗,或者根据某本古书里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生搬硬套,搞得不伦不类,为人所笑。

不雨亦潇潇老师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强行翻案,不强行还原,而是对三国人物进行综论,让活跃在《三国演义》《三国志》等纸面上的人物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作者用朴素的语音,犹如坐在读者面前,不掉书袋,不装腔作势,轻描淡写般娓娓道来,三国人物就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复杂的形象,可观可感,极具感染力。它既不拘泥于《三国演义》,又不因循于《三国志》,而是将诸多观点综合起来,取其真实可信的一面,只为让书中提到的人物更加鲜明,更为生动。

上图是截取的一段书中原文,通过吕布与刘备两人之间的对比,刘备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宅心仁厚,他的政治头脑,在不雨亦潇潇老师的描述写,清晰可见。这也是大家都常见的刘备的形象,但这就完了吗?

并不。

就像任何人都有着复杂的两面性,刘备也是如此。譬如,书中论刘备与五虎上将之间的关系,作者就写道:

“对于一直以来跟随自己、不离不弃的关张二人,刘备对他们既有君臣之义,也有兄弟之恩;而对于远来归国的马超,则怀有一种极其明显的生疏感;至于黄忠、赵云,一个是功臣,一个是亲信,疏于关张,却亲于马超。”

这个论断,让蜀汉高层之间的亲疏关系一下变得活泛起来,而且仔细品来,还就是这么一回事。刘备的形象,也因此变得更为饱满,除了仁君的一面,转头也会玩三六九等的等级秩序,弄得跟个黑帮头子一样,在情感上拥有着普通人感性的一面。

第二,不为翻案而翻案,绝不硬拗观点。

网络上充斥着为吕布、魏延、刘禅等三国人物翻案的文章,大多荒诞不经,不值一哂。不雨亦潇潇老师也算得上是自媒体人,但他就没有沾染上自媒体的这些不良习惯,而是牢固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与立场,非常难得。

写曹操,就从曹操的出身讲起,然后细细讲他身为“治世能臣”“奋发忠义”“温情底色”的一面,有条不紊,从容道来,不强行抹黑曹操,也不生硬地洗白。写曹操对于陈宫的复杂感情,对于这位早期的老臣后来的背叛者,曹操不得不杀他的时候,心底是落寞的,依旧对陈宫充分了尊重。写丁夫人对于曹操的决绝,曹操至死都放不下,充分了愧疚。这些描述让读者对于曹操的认识更为全面,不是简单的乱世枭雄或者文韬武略那样简单的概括。甚至,比电视里的形象更为全面,深入骨髓。

就像上面提到的刘备,在作者的笔下,也不是单向度的人物,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脸谱化的人物,也不是《三国志》里的严肃有加的纸面人物,而是拥有复杂性格的综合体。作者不会为了凸显自己更懂《三国演义》,或者更熟读《三国志》。就卖弄自己的见解,说出一些所谓的新观点,他不,他只是让人物更立体,更影响,更动人,这一点,殊为难得。

第三,融会贯通,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

阅读这本书,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三国文化方面的书,读了很多,绝非止步于《三国演义》《三国志》就完了。但是,读得多,他又不掉书袋,不卖弄自己的学识有多大,而是根据行文的需要,信手掂来,这一点也非常难得,是当今知识分子中极为少见的品行。

写关羽的容貌,作者提到《王世贞弇州续稿》里提到的“髯而美姿,观白皙色”,指出历史上的关羽也全是红脸膛,也有白皙肤色的写法。

写刘备入蜀,作者引用了《华阳国志》里的记载,讲述刘璋邀请刘备入蜀的目的,是对外先打张鲁再阻曹操,对内则是压制庞羲、李异,小算盘打的哗哗响。但是,刘璋只考虑了自己的算盘,却没有去想刘备的算盘,结果引狼入室,身亡国除。

写张鲁在汉中的统治,作者又引用了《天师道史略》。来说明张鲁割据汉中,以道义之名,设置公用仓库,免费为贫苦百姓提供米粮与肉制品,并以此来说明汉中粮食的充足,否认无法支撑这样的福利政策。

这些俯拾即是的引用,在书中随处可见,使用的恰到好处,既为文章观点提供了足够的文献论据,又不会因为滥用典故来冲淡文章的流畅与欣快感。

一册在手,只恨太薄,还没有读够,全书就结束了。回味再三,忍不住重新再看一遍。

只希望,作者能够快快出新书,好满足下自己的阅读饥渴感。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