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峰读书日,开一份“不装的”中国历史书单

时间:2023-04-26 14:22:05 来源:电竞网

未来,再有人问我,还是问你:“我(的孩子)要了解中国历史,读哪些书好?”,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拿出这份书单了。

特约撰稿丨张明扬

因为出了几本历史书的缘故,在各种场合经常都有人问我:“我(的孩子)要了解中国历史,读哪些书好?”

我的反应往往都是一时语塞,尴尬地笑一笑,这个问题不仅实在太大,而且让我倍感压力,了解中国历史在我看来是一件极神圣的事情,让我随口说上几本,实在是有唐突国史之嫌。

但既然有人问,有人感兴趣,我再如何不甚浅陋,也还得尽力说一说,荐一荐。毕竟,目前正值“多多读书月”,有一大波读书补贴,是个荐书开书单的好时机。

01

读书界似乎近年来有一种潮流,但凡遇到荐书,无论针对的是初学者、成熟读者或是专业读者,荐书人都喜欢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读原典。

具体到中国历史之上,那就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一类的,荐书人还会高深莫测的说一句:“记住,原典一定要读繁体竖排,才能真正有收获。”

这种说法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尤其是专业读者而言当然很有些道理;但对于中国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是否也有可行性,我一直不以为然,甚至深表怀疑。

我一向认为,读书最重要的还是兴趣。当然,这个兴趣针对不同人群、人的不同阅读阶段是动态的,一个专业读者拿着放大镜看没有标点的古籍,那也是一种兴趣。

既然是兴趣导向,那么,一上手就读原典,虽说可能会有些类似打好童子功之类传说中的神奇功效,毕竟,太极拳之类的玄学往往也这么声称;但最大的副作用还不是看不下去昏昏欲睡,而是从此对读书、对阅读中国历史丧失了兴趣。初读者会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原来中国历史是如此的枯燥无趣,然后,终其一生,他可能就视为畏途,再也不会尝试了。

这不是读书,这是杀死兴趣。

在古代,这么强读原典或许还可以,毕竟,文言文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不存在“跨语言障碍”,而在这个时代,还对普通读者有如此要求,就真的是过于自以为是了,甚至有些故弄玄虚了。

既然是兴趣导向,我们对读书,对读中国历史就不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了。

现在有个风气,一有人分享自己读《三国演义》的感受,就总有人好为人师煞有其事的说:“《三国演义》不值得看、不必看,里面的历史都是虚构的,还是要多读《三国志》,才是正道。”

我就奇怪了,说这话的人,少年时青年时读的第一本“三国”难道不是《三国演义》?自己是这么读过来的,然后回过头来教训别人这个不要读那个不要读。

图/图虫创意

《三国演义》当然不是真实历史,是小说,但对于了解三国历史而言,这是极好的兴趣书启蒙书。对于很多人的阅读史而言,也包括我,都是因为《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发生了兴趣,而后慢慢知道真实的三国世界并非如此。

诸葛亮并非算无遗策,刘备并非天下归心,由此萌发出更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慢慢接触更多的三国史书,一直到读《三国志》,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乃至读更多的专业三国研究著作。

这是一条极经典的读书爬升路径,虽然读书方式千人千面,但跟着兴趣、眼界和学养自然延伸,总不会错。

我实在看不出来,从《三国演义》自然延展到《三国志》,怎么就比初学者直接读《三国志》差了?当然,如果有些父母,非要标榜上小学的孩子爱读《三国志》到手不释卷,似乎非如此不能彰显他们的优越感,也就随便他们了。只要真得读得下去真得爱读,也没什么不好。

更何况,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中国人历史心理的塑造而言,《三国演义》的重要性远大于《三国志》,这是真正的“国民书”,就好比莎剧之于英国人。

02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一切通俗历史作品都不必读不值得读。这种说法上升到极致,就是“现代人写的历史书都不要读”。

偶尔在真实生活中碰到这样的高谈阔论,我都要敬若神明地端详几眼,然后私下噗呲一笑,“且待小僧伸伸脚”。

在现代学术体系里,如果有人声称不看当代著作,就可以无所不通,那不是野狐禅是啥?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马保国的光辉形象,就让他们在“接化发”和“闪电五连鞭”中至死是少年吧。只要困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走出去,那可不就是天下无敌。

不扯远了,还是回到读书,回到通俗历史作品。

快二十年前,国内最流行的历史通俗作品是《明朝那些事儿》。放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书的写作方法是有些过时了,毕竟,网络语言本身就是速朽的。

但是,我至今还是觉得,《明朝那些事儿》对于明史初读者而言是一套非常不错的入门书,史实靠谱,语言诙谐,引人入胜。虽然,过时的网络语言看了有些扎眼。

更重要的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历史通俗书可以充分激发一个初读者的阅读兴趣。你完全可以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基础上,去次第打开明史的世界,张宏杰先生《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乃至《明史》、《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明季北略》、《国榷》......天地为之一宽,无远弗届。

具体到历史通俗著作,也分通史和断代史两大类。我个人觉得,通史更适合在面上了解下中国史的全貌,可以帮你更好地成为什么都知道一点的“知道分子”;但如果要体会历史阅读的快感,感受历史细节的魅力,那还是读断代史更好。

图/图虫创意

正巧,“多多读书月”有一大波平价好书。我按照时间线,从中整理出了一份“断代史书单”,这些书我都看过,虽然大多都是通俗写史,但基本都已成为各自叙事时代的经典,是我永远不会移下书架的门面书。

必须说,多多读书月很会选书,居然能凑出这样一份历史时间线书单,还本本经典。

未来,再有人问我,还是问你:“我(的孩子)要了解中国历史,读哪些书好?”,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拿出这份书单了。想入手的趁早,活动有点火,经常售罄。

03

先秦:

《孔子大历史》

李硕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李硕兄最近以《翦商》一书暴得大名之前,他在历史小圈子内早就以《南北战争三百年》和这本《孔子大历史》“封神”了。最近,每每看到书架上李硕兄的书,想到这些年读他书的点滴,都会有一种哲人其萎的痛感。

在写孔子的书中,最能给我带来阅读快感的就是《孔子大历史》和刘勃兄的《匏瓜》。如本书副题“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所示,《孔子大历史》写的不仅是孔子,也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对了解先秦的时代风貌而言,这本书也有颠覆之意义。中国的“贵族时代”为什么结束得那么早,这本书借着孔子给出了一个精彩却有开放性的答案。

两汉:

《祥瑞》

张向荣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是近两年中国历史非虚构写作最大的几大惊喜之一。前一段,我和向荣兄针对非虚构历史写作还有一次对谈,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启发,厘清了很多思路。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IP之一,王莽被无数人写过,但《祥瑞》至少在新意和阅读快感上无出其右。

无论对于初读者,还是资深历史阅读者,《祥瑞》都可以用不同的面相和复杂性感染你,这已经够得上经典的定义了。

魏晋: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仇鹿鸣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对于三国迷而言,这本书早已在专业圈内建立了经典地位,被很多人视为惊为天人之作。

这本书当然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我保证,只要你对三国有兴趣,对司马懿家族有基本的了解,那么这本书给你带来的阅读快感将不下于任何一本优秀通俗历史作品。

这本书还附送了一个叫作“冲击力”的稀缺品,你会发现,司马懿及其家族的成功,不仅仅是时下历史成功学中反复彰显的“隐忍”“厚黑”一类的东西,也是寄生于曹魏政权内部无限拓展人际网络的成功。所谓“士族社会”,所谓“门阀大族”,这本书会给你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唐:

《武则天》

蒙曼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这两年的一大阅读风口是“女性主义”,但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个女性主义图腾的话,那无疑就是武则天了。

武则天之所以可以打造某种意义上的盛世,和她身为女性统治者的那种“合法性焦虑”很有关系,越是缺乏性别合法性,她越需要在政绩上作出更多的证明。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专业学者写历史通俗著作,在专业性和史料靠谱有保证的同时,上过讲坛的经历也使得蒙曼的行文极有可读性,非常适合入门级的读者。

宋:

《汴京之围》

郭建龙著

天地出版社

如果要给国内这一波“历史非虚构写作盛世”找一个开端的话,那就是《汴京之围》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赋予了这本书的经典地位。

如何定义这本书的可读性呢?这么说吧,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已卖出去二十多万本。

除了可读性之外,这本书在共情感、叙事节奏上都为国内历史非虚构写作做了开创性的探索,很有社科文献甲骨文那些西方历史作品的神采。

明:

《南明史》

顾诚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这本书在学术界中的经典地位轮不到我多说。但在读客的再版中,这本书也第一次为通俗阅读市场所熟知,原来优秀的历史学术作品可以这么好看。

以这个时代的阅读口味来看,这本书的“内斗”“痛史”都可以引发共情,边读边长吁短叹甚至怒吼都是可能的。

清:

《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著

重庆出版集团

在国内通俗历史写作市场上,这本书可能是第一本戳破乾隆盛世幻象的作品。化用张爱玲的话就是:盛世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自问世以来,这本书对于很多人的历史观而言都是颠覆性的存在,说是打开了新的世界也不为过。

如何评价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呢?这次读书月百亿补贴是将它和张宏杰的另外两本书(《千年悖论》、《洪武》)一起“搭售”的,可见稀缺程度。好在这两本书也很值得看,就当作是一本书的钱买三本吧。

近代:

《战天京》

谭伯牛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谭伯牛兄是我的朋友,我经常揶揄他说,我是看着《战天京》长大的。

我开玩笑说,谭伯牛的历史悲剧在于,他在历史写作界一出道就创造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峰,这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这本书堪称神作,横空出世而来,目力所及,没有任何一本同历史时段通俗作品可以并称。

这本书我至少有三本版本,很多版本都已绝版,如果对晚清和太平天国史有兴趣,必须收一本。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