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请卧龙真的另有真相吗?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诗圣杜甫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高度赞扬。
在东汉末年时,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而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虎踞江东,占据地利。当时的刘备没有地盘,只能暂时依附于荆州太守刘表。
同为皇室宗亲,刘表对刘备很是亲近。但刘备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不甘心寄人篱下,但苦于没有城池,因此多年毫无作为。而刘备割据一方的转折点,就是拥有了军师诸葛亮。
除了杜甫的诗中提到了三顾的话,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讲述了刘备在得知诸葛亮的才能后,先后三次去拜访他,最终请他出山的故事。
可在历史上,这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吗?
在《三国志》中记录了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一文,是第一次北伐前。诸葛亮写给刘禅的进军申请,他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感激当初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才为刘氏父子鞠躬尽瘁的。
三顾茅庐的是无可争议的,但在一些其他文献中却记录了与《三国志》不一样的说法,引起了学者们对于诸葛亮如何出山的讨论。
按照东汉史料《魏略》的说法,刘备并没有屈尊去请诸葛亮,是诸葛亮自愿辅佐刘备的。
里面记载刘备当时在樊城屯兵,整备军务,在南阳隐居的诸葛亮提前预感到曹操即将攻打荆州,于是北上请求拜见刘备。
刘备正在会见宾客,听到有个叫诸葛亮的文士拜访,也没听过他的名字,就没让他进来。等到那个客人走后,发现诸葛亮还没有走,就问他此行来拜访的目的。
诸葛亮就把荆州当前的形势给刘备做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日后鼎足三分的天下趋势。刘备听说后很是震惊,觉得这诸葛亮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深远的人,就与他聊了一天一夜,最终奉他为上宾。
诸葛亮看到刘备礼贤下士,又有自己的抱负,认定他是个贤主,就留在了刘备身边做了谋士。
支持诸葛亮主动觐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其一位略成熟的时间早于《三国志》。对于历史的技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参考了这部魏国文献的部分内容,作为《三国志》中的内容。
其二,对于三顾茅庐一说,的确存在不合理性。刘备是汉室宗亲,而诸葛亮是个没有从政过的27岁青年,刘备真的会以长者和皇亲的身份屈节下顾吗?诸葛亮本身是有强烈的政治抱负的,为何前两次对刘备避而不见呢?这的确让人怀疑。
因此他们认为《魏略》的内容可信性还是比较高的。但对这一说法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魏略》一书是曹魏的郎中鱼豢私传的卫士。其中有很多的内容都偏向于美化曹魏集团,不具备《三国志》的客观性。
而且这个说法完全无视的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的三顾一事,也没有任何反驳的意见,因此进谏一说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代学者洪宜轩在研究了诸多史书之后所著的《诸史考译》一书提到的。诸葛亮确实主动拜访过刘备,刘备对他虽然以礼相待,但是并没有重用他。
这和史料记载的刘备最初对凤雏庞统的态度有些类似。于是,诸葛亮又回到了隆中耕田读书。后来经过名士徐庶的推荐,刘备才后知后觉自己错过了一个人,才在愧疚中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对他委以重任,才请动他出山。
这里诸葛亮颇有一点傲娇的情绪在里面,但是逻辑上也能解释得通。
而对于《出师表》中为何没有提到诸葛亮最早的觐见,作者认为诸葛亮对刘备的屈尊邀请,在心中是非常感激的。他在《出师表》中着重写了先主的三顾之遇之恩,而之前的觐见与文章主旨无关,因此也就被忽略掉了。
洪宜轩对于24师及可信度较高的史料文献的研究是细致且深刻的。
他的诸史考议也给后世的历史学者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的思路。他提出诸葛亮先是主动觐见刘备,而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说法。解决了《三国志》中一些争议点,又没有破坏其中的观点,因此这种说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在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肯定是真实存在的事件。但是,无论诸葛亮在最初是否觐见过刘备,这位皇室宗亲,都没有影响到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这对君臣的相会是双赢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登基称帝,而刘备也成就了诸葛亮在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王佐之才,留给后世一段千古美谈。
阅读历史故事,感悟智慧人生。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