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开局不久,隐居桃花岛十多年的郭靖黄蓉夫妇重出江湖。刚出场就表现惊人,不只是黄蓉可以与欧阳锋对战数十招不败,郭靖更是精研《九阴真经》,并与降龙十八掌相融合,与欧阳锋打得难解难分,旗鼓相当,虽然最后拼了个两败俱伤,但郭靖明显占了年轻力壮的便宜,远比欧阳锋要恢复得快速。
于是问题就来了,到底是欧阳锋逆转的九阴真经功夫厉害,还是郭靖正版的九阴真经更强?
第一次华山论剑,远处西域边陲的白驼山庄庄主欧阳锋,终于意识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世上除了黄药师、洪七公两人与自己武功不相上下外,还有一阳指这种绝学能克制自己的得意绝学,更有王重阳这种后来居上的天才能够完全压制自己。
眼见王重阳力挫己方四人夺得天下第一,尊号“中神通”,欧阳锋说不羡慕是假的。从此欧阳锋在心底埋下了一个天下第一梦。这个梦是如此迫切,以至于欧阳锋迷失了自我,不去想着将自己的家传绝学蛤蟆功推陈出新,更进一步,反而是想着走捷径。
于是他才会上了恶当,被王重阳利用自己急于得到《九阴真经》的心理,诈死破了自己的蛤蟆功,只能无奈回返西域,花了二十年时间才重新练回来。
但从此,《九阴真经》成了欧阳锋心中一个无法解开的结。直到二十年后,欧阳锋重返中原。在桃花岛从黄药师口中得知郭靖会背全本的《九阴真经》后,才会不顾自己宗师之尊,用卑鄙手段强迫郭靖给自己默写了一本《九阴真经》。
只是欧阳锋没有料到,老实人被逼急了也会坑人。在洪七公的指示下,郭靖给欧阳锋默写了一本“九阴假经”。黄蓉后来被欧阳锋抓住给他解释《九阴真经》,以黄蓉的机灵劲,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给欧阳锋认真解读?自然是信口胡诌,在关键之处正说成反,左说成右,内说成外,完全颠倒了过来。
按理说内功修炼极为关键,牵一发而系全身,稍一错误就会走火入魔。但不得不承认,欧阳锋是有大气运的,在这种情况下,竟然给他歪打正着,逆转经脉,练成了前所未有的颠倒九阴功夫。
在第二次华山论剑时,原本黄药师和洪七公有意成全,想助郭靖成名。但欧阳锋却横空出世,以颠倒九阴功夫出其不意,轻易打败了黄药师和洪七公。最后合黄药师和洪七公二人之力,才击中了欧阳锋,但却无法对经脉完全逆转了的欧阳锋造成实质性伤害。最后虽然没人承认,但欧阳锋却是二论绝对的胜利者。
与逆练九阴的欧阳锋相反,郭靖是正儿八经练全《九阴真经》唯一的一人。王重阳和周伯通都只学会了除总纲外的功夫,洪七公只练了易筋锻骨篇和疗伤篇,南帝只学了总纲和疗伤篇。而在周伯通和南帝的指点下,郭靖将全本九阴全练成了。
在第二次华山论剑时,郭靖已经可以与黄药师和洪七公分别对战三百招之久。但从原著来看,郭靖此时的实力显然还与真正的五绝差得远。连黄药师和洪七公都比不上,自然更是不可能对付得了修炼逆九阴功夫疯了后实力大增的欧阳锋。
但不要忘了,此时距离郭靖年满十八岁初出江湖不过一年多时间,郭靖不过二十岁左右,从郭靖十多岁遇到马钰开始修炼全真内功,撑死不过十年时间。何况郭靖还不是像张三丰这种天纵奇才,一日修炼抵得上别人数日之功。内功的修炼丝毫无法取巧,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慢慢来。
欧阳锋此时多大呢,二十五年前第一次华山论剑时他就已经年近四十,二论时欧阳锋大概有六十多岁,比郭靖至少大了四十岁。能成为五绝级人物,欧阳锋也是惊才绝艳之辈,不然也不可能创出灵蛇拳这种神奇的武功,还没有完全醒的情况下也能破解洪七公的打狗棒法。
四十年的修炼时间差距,再加上修炼资质的差距,这一切让欧阳锋与郭靖之间有着极大的鸿沟。让郭靖和欧阳锋之间距离迅速拉近并最终达到并驾齐驱地步的,只能是正练《九阴真经》带来的巨大加成。
从欧阳锋用出颠倒九阴功夫的表现来看,这门功夫有着巨大的缺陷。让欧阳锋头脑不清,直到发疯不辩自我就算了,它给欧阳锋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第二次华山论剑之所以出现欧阳锋压倒性优势胜过黄药师和洪七公的情况,只能归结为颠倒九阴完全逆转了经脉。而且招式也变得极其诡异,攻击角度和攻击方式匪夷所思,甚至还会出现用痰吐人和用嘴咬人的情况。
黄药师和洪七公等人对欧阳锋的武功有着刻板的印象,而且欧阳锋也是宗师,以宗师之尊用出如此怪异丢脸的招式,让二人完全预料不到。双方实力原本对待,一招之失,自然是步步落入下风。其实和洪七公对战时,洪七公甚至数次击中了欧阳锋,只是没料到欧阳锋已经经脉逆转,这才吃了亏。
由此可见,逆转九阴功夫就像倚天中风云三使用出的圣火令神功一样,只能当成奇兵使用,用得多了自然就有防范之法。
逆转九阴只是给欧阳锋带来了招式上的巨大便利,对他的实力提升作用相当有限。
在神雕初与郭靖的对战中,面临巨大压力的欧阳锋,本能地用出的并不是逆转九阴功夫上的怪招,而是他的招牌功夫蛤蟆功。最终还是用蛤蟆功才与郭靖拼了个两败俱伤。
二论时的欧阳锋与郭靖之间还有巨大的差距,但只是在射雕末和神雕初的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郭靖就迅速迎头赶上,已经能与欧阳锋掰腕子了。如此一来,谁敢小瞧真正的九阴真经的威力?
难怪在神雕原著中,金庸对正逆九阴真经谁胜谁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正一反,终究是正胜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