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戏的黑暗面,不谨慎的岛国游戏

时间:2022-03-16 11:45:44 来源:电竞网

以Flash格式呈现的免费网页游戏,在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初期,曾经红极一时。但是,近十年来手机游戏的盛行,加上Flash技术遭到主流智能手机OS的排除之下,如今或许已被大部分人类遗忘,也成了某个特定网络时代的怀旧对象。

但是在日本,过去曾经存在一种不会受到游戏媒体报道,也不可能登上家用主机平台的免费游戏类型:「不谨慎游戏」。

在日文中,「不谨慎」(ふきんしん)是形容轻率、有欠思虑,会造成他人不快状态的某种事物或集体感受。而所谓的不谨慎游戏,就是指这种大多出于恶意及自我表现欲制作,以社会甚至国际上的大事件、事故,乃至于凶恶犯罪为题材制作的游戏。因此,这些从题材到表现都难以台面化的不谨慎游戏,也被称为「地下游戏」。

当然,这种主题及呈现方式极为走偏锋,匿名制作及发布的游戏,是无法在任何主流商业管道流通的。它们通常在制作完成后,会被发表在匿名的网络讨论区,或者是某些隐秘的个人网站上。当然,制作者的目的也并非营利。这类游戏所附加的说明档案中,通常都会声明:这些游戏可自由复制、转载、散布。许多这类游戏的结构,也流用甚至直接仿制既有知名游戏的架构及系统、格式,游戏规则也相当单纯。

最早的不谨慎游戏已不可考,很可能在一般人也有能力学习撰写程式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并透过各种早期电子布告栏及新闻群组(Newsgroup)流通。然而不谨慎游戏真正受到日本社会瞩目,堪称以在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后不久出现的《霞关地下铁沙林游戏》(以下简称《霞关》)为始。

《霞关》本身以模拟游戏(SLG)的格式呈现,开启后会显示当时的东京地铁路线图。玩家需要一边把握各站出入乘客人数与沙林的药效范围,一边散布沙林,以造成各路线上的最大量死伤人数为目的。尤其在霞关站造成的伤亡数,更会成倍计算;这项设定,也反映了奥姆真理教以杀害主要透过霞关站通勤的日本政府公务员为目的的恐攻计划。

由于游戏开始流通的时候,距离事发时日尚短,因此不但受到媒体大幅报道,也引起了受害者与遗族的抗议。这种高知名度,也让《霞关》成了日本不谨慎游戏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在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发生前,不谨慎游戏此一类型就已经存在,但在《霞关》之后,日本主流社会才真正意识到这种原本极为隐晦的网络次文化。以《霞关》为开端,此后多年。无论是「秘鲁日本大使馆人质危机」(1996)、「北海道隧道崩塌事件」(1996)、「和歌山毒咖喱事件」(1998)、「池袋、下关随机杀人事件」(1999)、「东海村JCO临界事故」(1999)年,「西铁巴士劫持事件」(2000)乃至于2001年的美国9.11恐攻,网络上都在事发不久后,就出现了跟风一般,与事件事故相对应的不谨慎游戏。

这些地下流通的不谨慎游戏当中,有些也带有明确的电脑病毒性格。例如同样以奥姆真理教事件为背景题材的《仓库番in 上九一色村》,虽然只是单纯挪用了知名益智游戏《仓库番》的玩法与系统。但游戏一旦失败,程式就会自动删除掉硬盘中的所有档案,当时许多日本玩家都不幸中招。

虽然在进入2010年代之后,也还是有对应日本社会大事的不谨慎游戏出现。例如福岛核灾之后,以杀害电力公司员工为主题的《FINAL BREAKER》、因STAP细胞论文捏造事件,出现的安卓手机游戏APP《剪贴研究所》。但在社交网络盛行的现在,无论是出于讽刺,希望事件不受遗忘,或是纯粹的恶意,制作、散布不谨慎游戏而遭到肉搜的风险,已经比那个Windows 95刚上市、大家还在用电话拨接上网的1995年高得多了。

而不谨慎游戏类型的没落,可能也跟如今有了更多样化也更简便的方法,来快速满足个人的被认同欲望有关。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一张合成梗图,或是剪辑一段「MAD视频」,技术条件与扩散效率都比写一个很可能不受待见的小游戏优异许多。

但即使类型本身衰微,只要人类还会写程序,或许新的不谨慎游戏还是会随着重大事件、事故而继续出现,并且一直存在下去。

1/1页